西昌“掏”出800多米明代古城墻
作者:宋明文 來源:四川日報 時間:2016-08-26 12:03:07 閱讀量:
日前,筆者來到西昌古城區(qū),只見原有的一片房屋早已拆除,現(xiàn)場挖出長長深坑,坑里呈現(xiàn)出高高古城墻,城墻兩頭很難望到頭,仿佛是被“掏”出來的。從墻體看,下半部是還帶著泥土的原城墻,由石條砌成;而上半部則由新青磚砌成,為新維修的城墻。許多工人正在城墻上拌灰、砌磚和勾縫……
這是正在進行的西昌古城墻修復工程,于今年4月2日開工建設。“修復工程依據(jù)100多年前《西昌縣志》上建昌古城圖進行。”西昌文管所原所長、副研究員張正寧介紹,古城墻現(xiàn)在發(fā)現(xiàn)的有800多米,這次恢復了600多米,“下一步我們還將恢復剩下的200多米。”
城墻埋地下之“謎”
在古城墻修復工程現(xiàn)場,幾輛挖掘機正忙碌地工作著。張正寧說,這次挖下去,發(fā)現(xiàn)城墻很高,達到了8米,“超過了我們的想象。”
為什么城墻的很大一部分埋在土里?張正寧解釋,這是因為以前東河一次次地發(fā)生泥石流,一次次地堆積在城墻下,造成了我們今天站在城墻外看,似乎城墻是埋在地下的現(xiàn)象,“但以前肯定是遠遠高于地面。”建昌古城的東南角因遭受歷代東河水溢之災,幾經培修,其邊角已成弧形。
古城墻一端連著古城之南門——大通門,一端連著東門——安定門。而這次需要恢復的是安定門。安定門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,屬于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安定門保護性維修工程,主要包括對城門臺及城門洞、甕城根據(jù)原有建制形式進行保護性維修;拆除后期加建的門樓,并重建門樓。建筑采用抬梁結構,共13檁。按照傳統(tǒng)工藝古法修復。
發(fā)現(xiàn)城墻上有古炮臺
這次修復工程中,最讓西昌市文管所專家意外的,是在距安定門50米左右新發(fā)現(xiàn)了一處古炮臺遺址。撥開厚厚的泥土,青磚砌成的古城墻遺跡清晰可見。緊緊依附著古城墻,有一處正方形的凸起,從城墻外延伸開來30多平方米。“炮臺的發(fā)現(xiàn),印證了西昌古城在歷史上的重要戰(zhàn)略軍事地位。”張正寧說。
在建昌古城以東2公里外的姜坡頂上,迄今還遺存著當?shù)厝朔Q的“月魯城古堡”。此古堡是元末明初的軍事城堡,至今古堡上仍保存著戰(zhàn)時的工事、石炮等遺跡、遺物。石炮與炮臺是不是有某種關系,尚待考證。
建昌古城曾多次修葺
明王朝在西昌設建昌衛(wèi),建造了建昌城。該城建在唐嶲州城西北角,北墻和西墻完全重合在唐嶲州城城墻上,東城墻和南城墻為新建,改泥土夯筑為磚石結構。城墻高三丈,周長九里,開四門:北為建平門,南為大通門,東為安定門,西為寧遠門。四大城門中,除寧遠門早年被毀外,其余三門保留至今,城門年款為:“洪武貳拾年四月吉旦立。”
西昌城內的街道至今仍保持著明代布局,即以四牌樓為中心,向四方輻射,其北稱北街,其南稱南街,其西為倉街,其東為府街。另外,城南有順城街,城西有石塔街,城東南有涌泉街,各街之間又有20余條小巷相連,使各街巷縱橫交錯,構成一個四通八達的網絡格局。
建昌古城在建好后,曾多次修葺。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于公元1644年在成都建立“大西”政權后,其部將劉文秀(撫南將軍)確在西昌舉“大順”旗號據(jù)城數(shù)月,進行反清斗爭。同時主持培修了建昌古城。
□四川日報特約通訊員 宋明文/圖
?